多數人都清楚,化妝品原本就是賣花俏、重廣告、玩營銷謀略的行業。品牌間高度競爭就更加花樣百出,特別在吸引消費者的"第一印象"上,更是絞盡腦汁的找亮點。而消費者想買到真正好的產品,也總是小心翼翼,但往往力不從心。更因為正確的化妝品常識,在學校沒有教、出了社會也無快捷方式學習?;谙M需求,就只能依賴品牌的介紹、網絡文章、人氣博主與美妝達人們的試用推薦,參考這些變相寫手們的見解,作為輔助自己判斷化妝品質量的方法。當然,透過品牌老王賣瓜的介紹、試用部隊神農嘗百草的體驗分享、缺乏科班學理背景明星達人派的見解表述等,多半只是門外漢的功力,也常有拿人手短誤導消費者認知之嫌。這一次,帶大家來了解一些美妝保養品常見的"第一印象",希望這樣的真相告白對讀者能有些幫助。
產品篇
商品通稱:出水霜、水凝霜、凝水霜、水霜
營銷話語:爆水科技、水凝轉化科技
營銷訴求:更保濕(作為保濕霜銷售時)、瞬間消腫(作為消脂霜銷售時)
質地描述:將霜體在皮膚涂抹開時,會立刻跳出很多小水珠。
原理介紹:這是用大約10%的硅氧烷乳化劑與90%的水搭配,所做出來的硅氧烷包水(W/Si)的霜體。因為硅氧烷乳化劑的比例偏低,所以會有類似把高比例的水裝在很薄的蛋殼內,稍微用力一搓,水分即破殼落出的作用。
正確認知:這類商品,無法加入高比例油脂是配方技術上的宿命。而硅氧烷乳化劑是偏透氣性的,當水珠破殼而出時,硅氧烷乳化劑已先行覆蓋在皮膚表面,破殼后的水分,絕大部分難以再進入角質層。這將使得消費者期待的應該有更好保濕性能,明顯地落空。要擁有好的保濕效果,先擦保濕品,像是保濕菁華或保濕霜,之后再擦出水霜。而高檔高機能的保養品,并不適合在出水霜之后擦,這會有無法順利滲入肌膚的問題。出水霜后,適合擦的化妝品為防曬品、粉底、彩妝,因為硅氧烷膜具有隔絕外物入侵的作用,更具有滑順作用,可以讓妝效更優些。
商品通稱:左旋C精華液
營銷話語:專利型滲透促進劑、只要一滴即可有效美白除皺
營銷訴求:高濃度、高效能、高滲透力
質地描述:有特別溶劑味道的透明液體,涂擦時皮膚有微灼熱感
原理介紹:這是運用幾種小分子多元醇(像是丁二醇、戊二醇)與滲透助劑(DMI)等作為維他命C的溶劑做成的產品。
正確認知:這類商品設計的目的是讓左旋C在使用前保持無水狀態,能維持保存比較長的活性價值。但因為不含水,所以直接擦在干燥的皮膚上時,會有強力吸去皮膚上水分的無感灼傷,即灼熱感,這其實對皮膚是不好的。正確的用法是:臉上擦完化妝水或精華液乳液之后再擦。否則常會得了白,卻使皮膚干燥粗荒了。
商品通稱:氧氣泡泡面膜、O2潔面霜、氧氣美白面膜
營銷話語:充滿氧氣的面膜,為肌膚深層帶入氧氣,美白,幫助成分滲透入肌膚
營銷訴求:涂敷后開始產生大量的氧氣泡,可美白肌膚、保養肌膚
質地描述:乳霜狀、凝膠狀質地,厚涂一層在皮膚上,可以連續產生泡泡5到10分鐘。
原理介紹:這類發泡性產品,是以通稱為氟碳化物的液體溶劑作為發泡氣體。配方中必須要有清潔劑等起泡性成分或膠質存在,才能在氟碳化物溶劑揮發時,產生持續性泡沫。這類產品聲稱氣泡是氧氣,與實際情況有很大的落差。常用的氟碳化物有三種,第一種為全氟萘烷(Perfluorodecalin),這個環狀烷確實具有將近50%的溶氧能力。只要先做溶氧的預處理,再添加入配方中,確實可以在使用時放出相當量的氧氣。另兩種為全氟丁基甲醚與全氟異丁基甲醚(Methyl Perfluorobutyl Ether ampMethyl Perfluoroisobutyl Ether),基本上不具溶氧能力。
正確認知:一款產品要借助全氟萘烷溶入氧氣,必須考慮到的是配方中不能存在任何容易氧化的成分,像是抗氧化成分、抗老化成分、各種植物萃取等等幾乎都不能添加,否則會全被氧化掉。所以,實際上品牌只是利用其氣化效果來產生泡沫而已,跟氧氣一點關系都沒有。
使用感篇
營銷話語:如絲緞般滑順感的精華液、精華油、護發素、發膜
營銷訴求:含蠶絲蛋白、含海鳥羽毛油、含某珍貴萃取,所展現的絕佳觸感
質地描述:涂擦時超滑順易推,干燥后無油脂黏膩感也不泛油光。
原理介紹:這是運用硅氧烷彈性體類的原料所營造出來的滑順感。
正確認知:真實的蠶絲蛋白萃取液,當然不是蠶絲的樣子,無所謂的滑順性。油脂的滑順性是同時帶著油光的、滋潤度是持續性的。只有硅氧烷才能創造絲緞滑而不黏不油的觸感。適量地添加在保養品中,修飾使用愉悅感無害,但多了就會阻礙后續產品的滲透。
結語
這是個"偏好立即見效"、"喜歡眼見為信"的消費時代。消費者的喜好在哪里,品牌開發商品的方向就往哪里。癥結點在"消費者并不知道,很多的喜好是有陷阱的、對肌膚有害的"。而如果知道,必然不會再執意地選擇錯誤。這也是個信息透明化的時代,消費者有知情權利,更要有征信的勇氣與動力。譬如一款產品成分欄中根本沒有氧(氣)存在,卻訴求可以釋放出氧氣泡泡,無疑是品牌說謊,消費者甘心盲從。適當地玩弄產品的樣貌,屬于配方技術的藝術展現,也可以算是科學技術,但那不等于以人為本,更不等于對肌膚友善。